加入WTO后,全球知名品牌SMT设备供应商纷纷进入中国,空前集中在中国的华东与华南地区,这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缘由,欧美与日.本厂商之间总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与市场划分。似乎大家互相自觉遵守着一种默契与规则,不会到对方地盘上明目张胆地去抢。然而在中国这块热土上,世界各国商家再也没有什么拘束,成为大家必争之地。中国也就自然地成了世界最大的SMT设备销售市场。
中国成为贴片机供应商必争之地
自1985年引进中国第一台贴片机起已有二十年,大致先后经历过四个引进热潮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2000年起海关才开始进行专项统计,增长速度足以引起世界各大SMT设备供应商的眼球。统计数字为:2000年1732台,2001年3170台,2002年5243台,2003年7648台,2004年8993台,估计2005年为8000台。连续三年占全球销量的近一半。目前,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一SMT应用大国。由于贴片机拥有数量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电子制造业的规模,中国SMT设备市场乃是世界SMT设备供应商的必争之地。
国际SMT设备供应商扎根中国
随着全球SMT市场进入了中国时代这一局势,国外主要贴片机、印刷机、再流焊炉等SMT设备供应商在华东与华南纷纷开设制造基地‘扎根’ 中国,实施SMT设备制造本地化的战略,尽管各家公司采用不同的策略投入力度时间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市场目标,就是长期看好中国与亚洲市场前景,紧贴中国客户,抓住服务生产采购等环节本地化,降低产品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这些年来,已有DEK、HITACHI、HELLER、BTU、VITRONICS SOLTEC、ANTOM、MURATA、REHM等等主要印刷机、再流焊炉制造商先后在华东华南设厂,已占到这两大类设备世界著名品牌制造厂商的八成。作为关键设备的贴片机厂商也不甘落后紧接着实施本地化部署,以下就是几家主要贴片机公司的‘扎根中国’策略。
松下作为SMT设备展示培训基地的松下FA中心率先在1996年5月成立。2005年1月合并成立松下电器机电(中国)公司(PICH),总部设在上海。FA事业所专门针对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SMT、AI及半导体组装用户提供各类咨询及技术支持。2005年11月地处江苏唯亭镇的苏州松下生产科技公司正式推出第一批中国本地组装生产的贴片机。这款型号为BM123的贴片机, 是松下“中速机市场开发”的主力机型。此举足可见松下的本地化战略与进军中速机的转变。
西门子早在2000年3月在上海浦东就设立了SMT展示培训中心。2001年3月第一万台贴片机交付仪式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举行。2003年在上海建立了技术中心进行送料器及贴片头的维修、贴片机的整机翻新以及回购业务。2005年4月成立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西门子SIPLACE SMT先进工艺研究室。率先在中国大学联合培养高级SMT技术人才。目前中国客户已占据西门子销售总额的50%左右。
安必昂作为一家全球主要SMT贴片机供应商的安必昂正在努力使中国成为自己的研发重地。2005年4月13日,正式启动上海外高桥“安必昂中国技术能力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的这个技术中心将会交给中方经理人管理,在研发制造本地化的同时也实施人才与管理的本地化措施。目前安必昂在中国生产销售额已占亚洲的80% 。
环球仪器 2002年5月在苏州投资100多万美元建立占地6000平方英尺的科技创新中心,2005年又迁移新址进行大规模扩充与完善。环球仪器作为全球化运作的供应商,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区域本地化要求,包括决策、采购以及服务本地化。环球仪器公司现已体会到在中国进行制造最直接的好处——成本降低和交货时间缩短。经过几年的发展,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与世界经济大转移的双重作用下,过去五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SMT应用大国,从目前SMT产业趋势与各大厂商的本地化策略,可以预见至2009年底左右将完成主要贴片机品牌中国本地化制造基地部署,会拥有全球贴片机40% 左右的产能,加上印刷机与再流焊炉等,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SMT设备制造大国,从而形成世界SMT设备生产新格局。
中国SMT产业进入盘整转型期 经过五年时间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电子制造中心与第一SMT应用大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被动的。是WTO后全球电子制造基地大转移而形成的。因此整个电子制造产业链在总体上说,是不完整的,有许多缺口与断裂。长期以来我国电子工业“抓两头(整机与器件)带中间”的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始终缺乏对中间生产工艺性强的板级组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几十年来始终处在任其自流的状态,缺乏提升整体工艺水平的目光与措施,低水平重复大而不强。
近三四年是产业盘整转型期
今年信息电子整机行业将呈现‘加强研发、走向高端、转型升级’的特点,重点发展高性能数字化音视频、3G手机与汽车电子等产品。现有SMT技术与生产线产能完全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不会对SMT市场产生多大影响与推动。2005年仅进口8000台左右贴片机出现第一次负增长之后,2006年将继续走低,标志着中国SMT产业发展进入平缓盘整期。这是由以下六方面原因造成的:SMT在国内已得到极大普及,应用已相当广泛;欧美日及港台企业将电子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的部署基本完成;国内各主要电子企业的SMT设备都已配置有足够产能形成生产规模;汽车电子、医疗保健电子、新一代数码产品等下一轮热点产品的大批量制造尚未启动;基数巨大需求有限增长自然回落;设备更新期尚待时日。标志着中国的SMT市场将从高速发展期转入温和的平缓盘整期。估计近几年每年进口的贴片机数量将会在7000-8000台徘徊。
在这个盘整期中,如何提高SMT应用水平消化吸收创新提高是中国SMT业界最大的任务,也是由SMT应用大国向SMT应用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主要任务有:培养人才提高技术人员系统知识与技能;注重质量提高成品率提升生产线管理水平;增强高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增加利润;编制国家标准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如何抓住机遇向SMT强国转变,除了企业的‘内功’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更是关键。要制订出直接针对加快提升我国电子制造工艺技术与SMT产业技术水平的强有力的措施。
中国SMT设备需求与预测
随着电子产品的轻薄短小化,SMT技术将普遍采用,对SMT设备的需求也就随着日益增大。但SMT设备是高价高效高产能的自动化设备,一般有5-8年的使用期。中国至2005年底贴片机拥有量为3万5千台(已去除早期引进的报废设备约5千多台)。估计2006-2009的四年中将新增约3万台,加上印刷机、再流焊炉、检测设备等,总价将达65亿美元左右。2010年起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有望每年新增超过1万台。到那时,各世界大贴片机制造厂商已完成在中国的本土化制造格局,中国本土化中低挡贴片机也能批量供给,因此贴片机的进口数量可能仅为总需求量的一半左右。
贴片机国产化确实有点难
国外早期贴片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能源危机与市场需求,电子产品不断向小型化发展。松下、三洋、西门子、飞利浦、雅马哈等大公司的一些产品率先使用贴片元器件,因此他们FA(工厂自动化)部门自行开发研制其专用设备,制成了最早的贴片机。随后不断改进由低速提高为高速贴片机,再从自制自用的专用设备推广进化为广泛适用的通用设备,形成了新一代电子装配技术而风靡整个行业。经过30年的全球市场竞争,淘汰了一大半品牌,生存下来的十几种贴片机中,一些跨国大公司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贴片机国产化步履艰辛
十多年来,国内各地先后有十来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贴片机的国产化工作,但都没能形成规模。
以上海为例,十多年前市政府组织过两次会战项目,先后研制出贴片机与整条SMT生产线设备。1994年,上海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又与日.本合资组装过贴片机,后因日方变更而终止。上海现代科技公司多年从事印刷机、再流焊炉的研制与贴片机的开发,由于企业规模过小,十几台自制贴片机好不容易销出后,进一步研制与提升的经费也无以为续。2002年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与上海交大又合作制成一台贴片机样机,在上海工博会上展示之后,放在一家厂里实际生产试用,便没有商品化的后续消息。华南的风华高科肇庆新宝华公司、广州羊城公司以及台湾的元利盛公司,近年来一直坚持对贴片机的开发研制,已各有几十台贴片机销出并被市场逐步接受,但无法形成批量。
从这些经历看,贴片机国产化确实有难度。那么究竟难在何处?据我二十年来的跟踪观察分析有这样一些难点:首先,贴片机本身发展很快,性能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企业投入较大而收益渺茫;其次,贴片机是机电光等多学科一体化的高技术精密设备,国内企事业单位各方面基础技术有限人才缺乏;再次,难于找准市场定位与合适的基本消费服务对象;最后是研制生产经费不足,小企业实力有限,搞完样机后缺乏进一步研制与开拓市场的后续投入。这些就是多年来国内贴片机国产化迟迟无法取得突破的原因所在。
本土化策略各有侧重
既然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SMT设备市场,那么除了外商的热情外,本土化SMT设备制造又从哪里突破呢?十几年来‘摸着石子过河’,最后的结论还是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上述贴片机开发受计划经济国有企业旧模式影响,往往都是上级拨款立项攻关,搞个样机组织鉴定,然后项目也就随之全部结束。这样的老路再也不能重演。 事实上以日.东、劲拓等公司为领头羊的一百几十多家本土再流焊炉波峰焊炉制造厂商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已经取得了成功,占领了国内SMT焊接设备70% 以上的市场份额。尽管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反思纠正与规范,但也闯出了一条道路,值得借鉴。说明中国本土化SMT设备制造策略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所侧重先占领中低挡SMT设备市场份额,稳步提高技术含量。 中国要成为SMT强国必将是消化吸收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双管齐下。相信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的政策鼓励下,更多的跨国SMT设备大公司会长期扎根中国扩大在华研发力度并培养本地高端人才,共同实现双赢互利。
|